主题征稿|附近
二十大后,海内外抗议运动遥相呼应、此起彼伏。被关了三年的我们突然站在了彼此身旁,距离是那么近:点起蜡烛的市民、反对厌女口号的姐妹、高举白纸的学生,以及推搡人群的便衣……新的历史在“附近”中碰撞、延展。 随着这股浪潮不可抵挡地进行下去,“附近”也开始流动起来,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对一些人而言,“附近”也许带来了更大的勇气,或是更多的愤怒与眼泪……
2022年,对于很多国内的朋友而言,大部分时间都身处于与“附近”断裂的状态中:禁止聚集、封控、社交距离、被口罩遮住的脸、“清零”与“共存”的割席……或许,我们多久没安静地欣赏楼下的一花一木了?
“附近”,意指与不同人(陌生人、“他者”)之间产生某种建立在一定意义上的联结关系,它因不同的时空、语境而或深或浅,“碎片、流动、随机”。
二十大后,海内外抗议运动遥相呼应、此起彼伏。被关了三年的我们突然站在了彼此身旁,距离是那么近:点起蜡烛的市民、反对厌女口号的姐妹、高举白纸的学生,以及推搡人群的便衣……新的历史在“附近”中碰撞、延展。
随着这股浪潮不可抵挡地进行下去,“附近”也开始流动起来,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对一些人而言,“附近”也许带来了更大的勇气,或是更多的愤怒与眼泪……
都在我的附近
作者/ 自由泳
被偷走的这三年,哪里是我的附近?
《时代革命》一片完,合上笔记本,手抖得抓不起沙发上那摞湿透了要扔掉的纸巾。那群原本以为一直生活得比在一界之隔的大陆,更优裕富足的香港人,却在和我差不多大、甚至更小的年纪,就在六个多月的无尽长夜里,见证过了催泪弹雨和汽油火海。你们在我的附近吗?
一群人围坐在我家客厅,绞尽脑汁聊着汽车一类的话题,努力避开二月起席卷乌克兰、也席卷我们所全体员工大脑的战火。席间一个朋友看了下手机,突然变了脸色。“我收到了基辅老家一个朋友的坏消息。”他强撑着微笑放下酒杯,摇晃着站起来道别。你们在我的附近吗?
夏末希腊的岛上,我们一行十几人,在晚风里兴致高昂地聊天等饭,长桌尽头的她却套着耳机。“你在听音乐吗?”“不,我在听伊朗新闻,这一个月来我都没法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听说明天网络能恢复一两个小时。”她勉强向上挤了挤嘴角,眼里映着月光。你们在我的附近吗?
这一年,在时空里原本略显遥远的战火,因为身边具体的朋友们,在倏忽间就被掷到了我的附近,火星闪烁,噼啪作响,而后炸裂。愤怒的乌克兰朋友,悲痛的伊朗朋友,沉默的俄罗斯朋友,还有在漫长的拉锯中,早已把这些情绪都揉进呼吸中的叙利亚,黎巴嫩,亚美尼亚朋友。出国六年来和他们一起度过的悲喜起伏,让我原本空泛的人文精神和自由主义,终于嵌上了政治的注脚。也是他们让我惊觉,下热搜的红黄蓝幼儿园,被噤声的#MeToo,消失了的铁链女,这些一次次不了了之的凌迟,终究会让我们拖着血肉模糊的身躯,锁在乌市高楼,驶向贵州大巴。而这些鲜红色的拖痕,一直都匍匐在我的附近,渐渐升腾起,成为一条条红色的绳索,紧紧拥抱在一起,缠绕在一起。它们是我们被践踏的人权,也是我们夹缝里生长出的公民意识,向死而生的起源。
把凝固的血和痂都深埋在心底,像堆肥一样,等待时间把腐烂变成养分。这三年,我学会了去爱身边的人,记得关心朋友们的感受,在政治抑郁的阴影下,自建一块可以互相理顺呼吸的蓝天;我学会了去直面繁杂的线上世界,从朋友们的消息开始,更多更广地阅读和转发与所有人的自由意志息息相关的内容;我也学会了走向街头,从源起在彼岸的黑命运动,到工作日常相关的俄乌战争,再到本市针对移民街区的恶意纵火,一只手举起响应世界的感召,一只手伸出拉起身边的邻人。我更学会了,一次次重问自己,是什么让我觉得,必须要站在这里;在民族和人性,文化和文明之间,什么是我想要一直学习下去的;还有最重要的,我想去和什么样的人一起,用什么样的方式,把言论思想的自由夺取回来,把集会集社的权利行使下去。只有深深扎根去建构一个我相信的附近,才能知道我在哪里、用什么去连结更多的附近。
凛冬柏林的街道上,我身着黑衣黑裤,包里放着铁盆铁勺,鲜花蜡烛,插着卷起的横幅。在走向广场的路上,我看到一块“超越精英主义,要求普遍觉醒”的牌子。我快步走到牌子旁边,它的主人帽檐低垂,围巾遮面,正在戴上口罩。我也理了理衣服,摸出袋里的口罩,抽出包里的纸卷。你们在我的附近。没有人能偷走这三年,从今往后,你们都在我的附近。■
▲ 香港反送中游行,摄影:Joseph Chan @Unsplash
附近的L
作者:Horseyes
2020年初的时候我在网络上偶然认识了L,L比我年长几岁,在法国马赛进修艺术。在此之前她曾在北大主修法语,后来去学电影,学生时代成绩拔尖儿得好,是一位有着良好文化修养和审美品味的艺术家,敏锐、天真、好奇、充满热情。她是苏州人,身上还有一股氤氲的温润。我和她的互动不太多,也没有进行过深刻的讨论,感谢她公开了足够多的个人生活痕迹可供查找。我被她充满着理想主义光辉的形象所吸引,通过阅读她的照片、文字所感受到的真诚让我直觉到她现实和网络形象存在着一致性和连贯性。我没有对她进行幻想、改造和加工,我只是阅读,忠实的读者。她经常扛着摄像机,会在大雪地里奔跑,评价鹰嘴豆泥,她的视角从细微到磅礴,有一种基于生活的灵动和通透。她过去是东亚教育最杰出的代表,但好像对这种体制所设定的人生进行了彻底的反叛,我经常被她这种未被规训和无关欲望的纯粹击中,直到现在她在我心里也还是勇敢和美好的象征。
不久后由于疫情我回国了,被另一种生活开启,偶尔在社交平台上看到L在买黄豆芽的路上坐公交车看海,波光粼粼的海面仿佛有金色人鱼在游泳,感觉她就在我附近。当时约定和朋友们夏天回到伦敦,彼时我心中的浪漫主义因素还在喧嚣,凌晨4点在房间里听舞曲喝白葡萄酒,安静的晚上她远远地给我分享的动态点个赞,对酒当歌,但愿人长久。谁也没想到这些遗留在体内的浪漫、激情和热爱,在近3年的封控生活中随着那个原本充满希望的人生一起消失了,那个夏天我再也没回去。
L一直在欧洲,我看到她拍了许多片子,拿了奖。直到22年她几乎停止更新动态,像一副未完的画作,我一面担心她的安危,一面害怕再也看不到她的灵光而感到可惜,由于羞赧这些情绪没有宣之于口。后来看到她偶然的更新猜想彼此也许一样都在经历来自个体和社会的痛苦,更不想再打扰,毕竟我们的人生轨迹已经相隔甚远。直到最近发现她终于又更新了动态,我兴奋地跑去打招呼,并希望她健康和自由,她也遥祝我快乐,彼此言语仿佛是剥离真实发出的喘息,在此刻谈论自由仿佛是灰暗、荒诞的,在希望和恐惧的声音不可分的时代人们是不是只能闭上眼睛。
有一次在去爱丁堡的火车上我和她聊起一本超现实主义作品《娜嘉》,彼时初相识,书里有写,“在一下子被一起投射到的远离地球的地方,在我们美妙的惊愕之余留下的简短空隙中,在陈旧的思想和永恒如一的生活冒烟的瓦砾上,我们还是交换了几道令人不可思议的默契目光。”,我和她的交集好像如此,从第一天到最后仿佛空中飞过的精灵。■
2022年我们与“附近”的关系
作者:朔望
如果用一个词总结2022,会是什么呢?
《柯林斯词典》的年度热词是Permacrisis⸺长期危机,人们从一场危机迅速进入到另一场危机,没有真正喘息的机会。比如:疫情持续三年的反复,气候的加剧恶化,各国政治的混乱,战争,近50年以来最严重的能源危机,社会的动荡不安,生活成本飙升,通货膨胀。这看起来真是很糟糕的一年啊,仿佛任何天然之理、任何道德、任何安全清白感在这个时代都丧失殆尽。但还是斗胆希望:“哪怕最不幸的人生也会有阳光明媚的时光,也会在砂砾石缝中长出小小的幸福之花。”
我的2022年似乎充满了变数。1月底毕业开始找工作,收获上百封拒信,3月外婆因心脏衰竭去世,我人在丹麦,因为昂贵的机票和隔离措施,回不去,回去了亦来不及参加葬礼。上次吃到外婆做的菜还是两年前,之前会嫌弃为什么红烧的都是一个味道。我最喜欢吃她做的红烧鱼了,米饭配着鱼汤带着香菜的味道可以吃好几碗,每次回去她都会给我包馄饨,如今记忆中的味道再难以复刻。我亲爱的妈妈失去了她的母亲,更心疼外公以后连个能互相照顾的人都没有。
4月认识了一个护士阿姨,她在帮助那些因为俄乌战争从乌克兰逃过来的人们。我光是想想就觉得难以忍受,失去亲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有个女孩即使处在这样的情况下,依旧远程和在基辅的老师上课。苦难是如此的真切,他们却拥有令人钦佩的气节。而我还在纠结于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并为之气愤、浪费情绪时,很多乌克兰人民在逃亡的路上,在为自己国家奋斗,无助、举目无亲还挣扎着活下来,我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7月,搬到哥本哈根,在教会结识了一帮很有趣的人。9月,见识到了爱情的模样,在哥本哈根市政厅见证了一对情侣的结婚,他们一个在英国一个在德国,但却来丹麦结婚,大抵是因为流程比较简洁吧。我斗胆问了新娘是什么时候决定结婚的?她说是4月26号德国议会宣布向乌克兰提供重型武器那天。乍一听没发现这两者有什么联系,但细细想来,却是无论山河崩坍、世态时移,你我总不分离。同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逝世,一个时代的落幕。
10月,搭船去了奥斯陆,幸运地看到日落了,特别美。神造物伟大奇妙,无论多少次还是会感到自己的渺小,茫茫大海多少生物自由畅游其间,而我和珍珠号只是一个突然闯进他们世界的外来者,匆匆掠过。不由想起这部英剧《万物既伟大又渺小》,伟大是因为他们沾染着上帝的气息,渺小则是我们生来就如此微不足道,却仍旧蒙上帝眷顾,他纵容我去探索这个世界。在玩得高兴和家人分享喜悦时,却没由来地想起国内目前愈发困难的经济状况,打工人的无奈, “跪久了” 无法站起来的辛酸,谁不想润出来呢?谁不想拥有起码作为普通人的尊重呢?那一刻,身处北欧的我很恍惚,一时间分不清我到底活在哪个时代?可能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吧。11月,乌鲁木齐火灾,白纸革命,社会冲突不断,可国内媒体失声,资本沆瀣一气, 或许到如今群众还是不知A4Revolution。觉醒的路似乎还要走一段时间。12月,历时一年,找到工作了,第二次搬家,从丹麦北边到哥本哈根再到最南部靠近德国,似是时来运转。
回想这一年,有无数次措手不及的打击,亦有无数次值得感恩的地方。最后,我想说:“即使你知道,你的斗争不会成功,那你的生活并不会因此就变得平庸和愚蠢。反过来,如果你在为某种美好的事物和某种理想斗争,而你认为你一定要达到目的,这样倒是要平庸得多。”⸺黑塞■
组诗:“我们一起走,让身体发出耀眼的惨白”
诗/画:布林
作者的话:物理的附近和心理的附近指向是不同的。我乘着留学的末班车来到意大利的这一年,当友人问及状态,我会说“我身体出国了,心理上却还没完全出国”。尽管我每天都在与异国的事务打交道,可我主要的社交生活依然在国内;我步步紧随国内的时事讯息,并且跟着它心潮澎湃。这一年的灰色,是所有失望的叠加,人们仍旧因为瘟疫、战争、迫害和饥荒死去。也是这一年年末,中国人终于不再沉默,年轻人走上街头,用无需黑字的白纸说话。
我在意大利附近,也在中国附近,我在新冠疫情附近,我在全球受侵害的女性附近,我在乌克兰战争死难家属的附近,我在为自由而背负风险的异议者附近,我在我白天的生活经验附近,也在我深夜的无意识之梦附近,而文字是我记录这些关联的一种方式。
黑到极处就是白
真话是这样重,它还是坠下了
多少张白纸才能承受它:无字的苦难
它们呼喊着,所有的颜色来送葬
⸺黑到极处就是白
白的重锤,落在谎言的刺绣上
谎言卖弄龙凤,却害怕干净
干净的布面会引来光芒直射
白,稀释掉一个虚假的帝国
让人们看见热火,看见饿殍
看见女奴,看见思想家的冤罪
如果一条路只能走到黑
那我们一起走,让身体发出耀眼的惨白
鬼火
如果不是这火苗
烧痛了你我的脚后跟…
我们怎会从狭小的盆景里惊醒
看到我们坐视不理的生活
像一座巨大的蜡像,一滴一滴
落着黑色的浑泪
满面疮污和血斑,让老人
和孩子,都窒息在闺房里
半饥半饱,长夜如浓烟啊…
这栋连接着无数邻里的居民楼
没有谁不被不幸传唤
我们的路一开始就是黑色的…
必须全力以赴的起跑
仍瞪着眼睛巡逻的卫士
忙着指鹿为马,来吧
我们在封锁线的暗影中碰头
看看谁能被赦免,谁能无惧火海里
生者的怒焰,逝者的沉默
《停顿在一次飞翔中》
我捡到一只土做的鸟。
她已死了太久,已经没有
天空的颜色。
曾经软如泥沙的肉体
此刻坚如磐石。
似乎垂死之际用自己立了碑。
她多么像一把上天赐给我的刀啊
一把掌心里的可爱的钝刀
对着人世间的牢笼挥舞
我们枕着同一种怪兽
她已替我飞过一生最好的行程
现在我是她的遗物。
我在我身上某处听见了她
我在我身上某处听见了她
闲置的梦,跳舞的妈妈
白天的影子走得太急
乌鸦是夜的坐骑
躺过的田野都使我听见
曾在枪战中牵走她的连衣裙
她是我内在的向导
我是我睡过头的人生
《受难记》
零点的鬼
走路非常小心
它害怕摔跟头
变成
了人
其实
鬼更害怕
变成女人
更蹊跷的是
每一刻
都有女人
变成了鬼
空的铁链上
萦绕着她们的呼吸
无数个山村
无数个路灯下
儿童们跌跌撞撞的走过
那是她们把痕迹放在世上
维罗妮卡的面纱
王囊仙千刀万剐的碎片
人拥有的一切她都没有权利拥有
反智年代,没有精神只有神经质
她的身体像一头羊羔由世人鞭打
灵魂却是国家的假想敌
作者注:王囊仙,布依族,自幼习武,能以“仙术”为人治病,民间称为王仙姑(布依语中的囊仙意为仙姑)。年轻貌美,武艺高强,是清嘉庆时南笼布依族起事反清的领袖,兵败后被擒,得民心集结十万人,后兵败被活捉,镣铐加身,紧锁囚车中,用重兵押送,凌迟处死时年仅二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