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距2022年11月《莽莽》团队正式成立,至今已有两个月。在这短暂的历史瞬间里,我们经历了海外各地华人反对极权的抗争运动之兴起,也见证了国内白纸运动的“昙花一现”。如今抗争运动的潮水似乎渐渐退去,许多声音、图像、记忆与思想随着时间流逝,在审查中被抹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已经恢复平静,一切,也不可能再回到历史发生前的平静。在这人群散去的大地之下,还有滚烫的岩浆在暗自涌动。
距2022年11月《莽莽》团队正式成立,至今已有两个月。
在这短暂的历史瞬间里,我们经历了海外各地华人反对极权的抗争运动之兴起,也见证了国内白纸运动的“昙花一现”。如今抗争运动的潮水似乎渐渐退去,许多声音、图像、记忆与思想随着时间流逝,在审查中被抹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已经恢复平静,一切,也不可能再回到历史发生前的平静。在这人群散去的大地之下,还有滚烫的岩浆在暗自涌动。
我们希望尽可能地记录下这些历史。但该以什么样的眼光去回看、以什么样的笔触去记录?几经挣扎和探索,我们打磨出“莽莽”的概念,希望回到生命萌动的状态去寻找一种力量。在这本创刊号里,我们以“留白留自由”的主题,来串联这段时间里海内外抗议运动的故事,这亦是《莽莽》初生的土壤。白纸,是这一波浪潮中的重要符号;自由,是所有遭到身体或精神禁锢的人们内心真挚的诉求。在这背后,亦有大片空白留待我们去填充,去想象一个未来。
在第一期刊物里,我们通过独立采编,在“2022年度回顾”栏目中记录了几位不同身份人士在时代浪潮中的遭遇。他们所倾吐的生活与工作经验中的失望、对自身在庞大的国家机器中所扮演角色的困惑,抑或是被迫的“逃离故土”⸺都反映着我们的生命在过去被不合理地轻视和伤害了。
你和我的身上都正折射着这个时代真实的光谱与烙印。
在“海外抗争多面体”栏目中,我们采访了伦敦的多名活动人士,听她们讲述第一次走上街头的故事,犹疑、恐惧抑或是义无反顾。她们在行动中不仅反抗极权,更愿在未来的抗议运动中注入更多女权主义的反思。这也是莽莽在“新年献词”里写到的愿景:在未来,我们可以时刻意识到,这些我们在乎的价值理念,在今后的抗争里会被不断反思与实践。
此外,我们想呈现更加立体与多面的海外抗争运动。通过“圆桌会谈”栏目,我们邀请海外身处不同国家的人士,在问卷中书写自己亲身参与行动时的所思所想、反省与展望。许多记录读来令人动容,《莽莽》希望借此表达:“大家并不孤单,我们在不同的地方彼此照亮”。
我们还在“双语特约撰稿”板块收录了两篇英文稿件,一份是来自伊朗的抗争者Sara,她在文章中讲述了为何决定反对伊朗政权的压迫,并呼吁读者参与联署要求G7国集团制裁伊朗独裁政权;另一份则是对参加柏林中国使馆门前的反独裁集会的维吾尔青年的采访,在他的自述里,一方面是对中共清洗维吾尔族的控诉,另一方面呼吁维汉两族应消除偏见,建立起人民之间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在充斥着物理隔离的2022年,我们也试图重思与“附近”的关系。在收到的数份投稿里,我们看到了作者们所感受到的各样的“附近”:有自己与其他族群的连结,有远隔重洋但心中始终牵挂的人,有在生活波动中的挣扎和感恩。也有作者以诗画为媒介,来记录自己与世界形成的关联。这些珍贵的表达组成了“星群”栏目,而该栏目也将持续开放投稿。在这彷徨颠簸的浪潮中,愿浪漫勇敢自由与热爱常伴每一个人,《莽莽》将坚定站在每一个你的身后,聆听来自附近的你的回声。
在迅速膨大的集体行动里,我们窥见了许多创意性的口号、行为和书写。这也揭示了这场运动尚没有统一整齐的教条,它鼓励大家去想象自己的愿景、表达自己的话语。
在“你听人民在歌唱”栏目中,我们搜集了许多创意抗议图片以飨读者,期待它们能激发未来更多的创意,接力勇气与智慧。最后,我们建立了一幅全球华人抗议地图,用可视化的方式,记录自彭载舟四通桥抗议以来世界各地华人接力举办的集会抗议。我们相信,这幅地图将持续更新下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记录时代下的细枝末节”是我们创刊的初衷,也是本期内容设计的底色。正如罗新在《有所不为的反叛者》中写道:历史会影响我们的未来,但真正决定我们未来的,是我们的现实,是我们当前的立场、意志和选择,以及我们的行动。因此我们希望透过记录,与历史对话,与各地的人们一同沟通、一同展望。这一过程是动态的、开放的,眼前这本薄薄小书,也正邀请你的阅读和注解。终有一天,我们的期望也会有意义。
如果我们不愿生活在谎言之中,那么打破这一状况的唯一方法就是“生活在真实中”。为了真实,我们或许会受到制度的打压,但我们将收获生为人的尊严与责任感。让我们一起来印证这许许多多的“真实”吧。去听他/她/TA人的心声,去看身边的社区和街道,去关注远方的人群,去感受公共生活并尊重自己这种感受,去记住那些被权力试图掩盖的事情,去夺回那被钳制的想象力和表达力。我们一起,便不会有恐惧再能把我们分开。“自由,你的旗帜虽破,但仍在雷雨中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