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脚下都变成乌鲁木齐中路——全球联合放映实录
自2022年底到2024年初,一条涌动的暗流逐渐形成。乌鲁木齐发生火灾,因防疫中的权力当道而导致令人心痛的死难;上海民众涌上乌鲁木齐中路聚集悼念,而后陷入被抓捕和镇压;回溯和重述这一切的《乌鲁木齐中路》纪录片诞生,然导演很快受制于司法、身陷囹圄。在过去的一小段时间里,全球的行动社群开启了一场联合放映,让纪录片投上大大小小的荧幕,让一场场围绕历史记忆、暴政之痛、族群间共鸣的讨论蔓延开来。
作者 / 苜蓿
2022年11月26日晚间,上海的乌鲁木齐中路上聚集着越来越多的民众,身着黑衣、摆满了鲜花和蜡烛——既有寄托对前几日乌鲁木齐火灾中遇难者的哀思,更有对当局长期以来以防疫为名实行封控政策、陷民生于崩溃边缘的愤怒和不满。这些蜡烛大多是家用的香薰蜡烛,来者也多是在社交媒体重重审查的缝隙中看见乌鲁木齐火灾后出于义愤临时起意前往的。乌鲁木齐市和乌鲁木齐中路这两者之间形成了完美的隐喻:抗争的星火从被殖民的边陲径直燃烧到帝国的经济心脏,愤怒的烈焰要烧毁由警察国家和虚假宣传编织成的盛世梦呓。中共当局随即对抗议的民众展开了残酷的镇压,这之后即伴随着对记忆本身的扭曲。在当晚,中共当局出动大批警力对民众实行无差别殴打、强迫失踪、大规模抓捕的同时,将乌鲁木齐中路的路牌拆毁。这一幕发生在2022年的上海,也藉着银幕出现在2024年的至少三个大洲、九个国家、二十五座城市的放映会上。
白纸运动之后不久,在内外的强大压力之下中共当局放弃了残酷的清零政策,在闭关锁国三年之后被迫放开国门。但同时,对白纸运动参与者的监控、抓捕、秋后算账,对疫情期间抗争记忆的审查、封杀、禁止讨论成为后疫情时代习近平政权的新常态。2023年,白纸运动一周年之际,上海市民陈品霖(Plato Chen)通过线上搜集的素材以及大量私人渠道获得、未曾公开发布的影视图像资料,制作并发布了反映白纸运动记忆的纪录片《乌鲁木齐中路》(NOT THE FOREIGN FORCE)。视频发布后不久,陈品霖被中共当局以寻衅滋事罪逮捕并移送司法系统。陈品霖由此成为第一个有据可查的直接因白纸运动而在中国受到刑事审判的汉人。
在国境线之外,新冠疫情三年的荒诞现实连同白纸运动的遗产催生了更多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政治觉醒和行动导向的激进化——即使是运动退潮后,也有一部分行动者在海外华人华侨社群选择继续从事社会运动,在社群中推动政治启蒙并延续抗争。同时中国肃杀的政治氛围和疲软的经济民生也促使更多普通人选择以包括无证移民(俗称“走线”)在内的各种方式远走他乡,似有形成新一轮大离散的的趋势。
中共当局拆除了乌鲁木齐中路的路牌、封禁了《乌鲁木齐中路》纪录片,但阻止不了乌鲁木齐中路成为白纸运动的抗争符号;中共当局用跨国镇压、网络审查、边境控制的方法让越来越多的国内异议人士无法出国、海外华人华侨不能归乡,但边境线无法阻碍墙内外抗争声音的彼此共情和心灵相通。这就是上文提及的系列放映会发生的背景:陈品霖被捕后,他制作的纪录片在海外产生了更大的反响。在位于纽约的关注中国社会议题的华人离散社群“热风”等团体的倡导下,几十个在各国各地散枝开叶的抗争社群不约而同在2024年4月至5月举办了《乌鲁木齐中路》的放映讨论活动。无论是政治活动人士,还是关心政治问题的青年学者和专业人士,抑或是并非政治活动积极参与者但存有同情心和同理心的人们,大家聚集一堂,彼此诉说、彼此倾听,与哀伤的同哀伤,与愤怒的同愤怒,重建被拆毁的路牌所代表的记忆、也重建被党国叙事所遮蔽和扭曲的自我身份认同。
洛杉矶 / 多元的观众们:留学生、新移民、走线客
地处美国南加州的都会城市洛杉矶近年来聚集了许多背景各异的活动人士,即使是在政治活动之外,洛杉矶及周边地区的华人社区也以很快的速度蓬勃发展。在2024年的4月,在白纸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华语社群活动团体“同议”先后组织了在洛杉矶市、尔湾市、UCLA市组织了三场《乌鲁木齐中路》的放映和讨论会。“同议”脱胎于白纸运动期间中国留学生和其他海外华语社群的行动网络,在2023年6月起开始举办活动。根据该社群的组织者Daisy介绍,同议的自我定位是实践政治反对的华语离散社群。“同议”的名称来自于对自我主体性的实践和探索。“提到政治反对,大家想到的更多可能是‘异议’,所谓的‘异议人士’。但我们不希望把自己继续在所谓的‘反共’叙事,而是要在我们反对什么的基础上寻求共识,探索我们希望共同追求什么、实现什么。我们不满足于‘异议’,所以取名‘同议’,指的是‘一同议论、互为同议’。”
同议社群此前开展的活动大多关注中国政治及相关议题,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室内的文化活动,例如六四茶话会、以政治表达为主题的面具绘制、“反贼”室内开放麦等,也有更公开的政治性活动,例如在白纸一周年的时候去南加州大学(USC)、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摆摊街站、向来往的路人讲述白纸运动并分发抗争主题的贴纸、鼓励大家给在押良心犯写支援明信片等等。Daisy表示,这种多样性的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满足移民身份背景不同、参加社运经验不同、安全保护系数不同的各种群体的不同需求,“我们的愿景是进可上街,退可自保”。
白纸运动之后陆陆续续涌现出的类似同议这样的华语离散社群还有很多,大家也都彼此存在互通有无的联系。对这些群体来说,白纸运动自然是共享的集体记忆的一块基石。所以,当陈品霖被中共当局抓捕后,消息一经传出,大家就迅速知晓并且将至放在关注事项列表的最先位置。播放这个纪录片以声援陈品霖和其他因白纸运动受中国迫害的人士的倡议很快在跨社群的交流平台中流传,并迅速得到广泛相应。Daisy回忆说,放映会本身从组织者的角度来说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相比之下其他活动形式例如茶话会或者开放麦反而需要在文案和主持方面做出更多复杂的准备。由于洛杉矶地区相比北加州和东海岸在城市规划方面显得更松散、人口密度更低,同议社群覆盖的受众也在地理空间上分布得更广,既有洛杉矶市的,也有居住在南部的尔湾乃至圣地亚哥的社群成员。由于地理位置较远且南加的公共交通建设不如东海岸,对自驾的依赖度更高,因此,同议决定在洛杉矶、尔湾这两个南加华人华侨聚居的城市举办一场《乌鲁木齐中路》放映会。
长期以来,华人社群中常常有一种消极的声音,认为西方国家的高校都被中共收买,是中共同路人,因此不可能支持任何有关中国民主运动的活动或者议程。这种观点的底色是对知识和学院充满仇恨的反智主义,往往容易被极右翼政客和宗教保守人士利用,被纳入其反科学、反知识、反理性的叙事。而且,这种狭隘的看法也是经不起现实检验的。同议在决定举办三场放映会后,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是场地。大家向这三座城市的主要高校的相关学生社团发出邀请,希望与之合作,再让校内学生社团以校内活动的名义申请场地。
本次放映活动的大致流程包括了观影、讨论分享以及为中国在押良心犯写明信片这三个环节。令主办方欣喜的是,活动参加者的人数接近甚至突破了百人(事后共收集到81张当场撰写等待寄出的明信片,但并非所有参与者均会写明信片,因此实际人数可能预估有百人)。影后讨论也异常热烈。“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明确地参与政治表达,谈论这些可能平时根本没机会去说,甚至没心思去细细想的问题。也有一些人是中国白纸运动的亲历者,看得出受到很严重的政治创伤,说着说着就开始哭了。”一位活动组织者如是回忆道。她补充说,单算这场洛杉矶的放映(还不包括同一系列活动的尔湾、圣地亚哥两场)就已经成为同议这个新生社群创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活动。前来参加活动的人的构成比例也呈现丰富的多样性,既有长期在美国的留学生和曾经是留学生的新移民,也有最近两年陆续来到这片土地的所谓“走线客”。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诉求,不同的观点,即使大家都对某一对象(例如中国当局)存在不满,大家的讨论交流也会面临许多张力。如何直面这种张力呢?对此,Daisy说,同议不仅仅是在本次活动中注意到类似问题,而是在社群启动之初就秉持“互相尊重、保持界限”的安全空间建设原则,把“反歧视、反暴凌”作为每一场活动之初就会告知并强调的底线,并建立针对违反社群公约的行为的投诉机制,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地探索“最大公约数”。她调侃说,即使她作为一个亲民主的社群组织者,她也有私人领域的“小粉红”朋友;同时她也指出,作为留学生和新移民,不应该存有高高在上的傲慢心态,而是应该多以倾听的姿态去了解走线人社群的日常:在她看来,走线人社群反而相比留学生和技术移民社群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更能折射出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现实。
同议社群目前已经主要在洛杉矶市活动并向四周地区的华语社群辐射,同在地的港人社群已有比较频繁的来往合作,并且开始初步探索同在地的维吾尔人、藏人社群建立联结的可能性。在Daisy看来,身份是可以多重而叠加的:作为有中国出生成长背景的华人,大家为发声不那么方便的中国人的艰难苦恨发声;同时作为海外落地生根的离散社群的一份子,大家也把自己喜怒哀乐向周遭的世界诉说。
三藩市 / 打破圈层,面向多语言的公众
同议社群后续在南加州的放映还在继续,声援陈品霖的火炬也同时在金门大桥下燃烧。白纸运动期间,三藩市及其附近地区是海外抗议声援活动的重镇:短短一周内就先后在三藩市、圣荷西、伯克利、斯坦福发生了四场大规模声援中国人民反封控抗暴斗争的集会示威活动。一年有余过去,虽然大规模的异议抗争看似退潮,但旧金山湾的浪涛下依旧暗流涌动,星火相传。2024年春天,主要在北加州的三藩市活动的“擦星星事务所”社群也在4月7日、4月10日、4月18日和4月20日举办了四场放映会,这四场放映会的场地分别在三藩市华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和南湾的一座社区图书馆。擦星星事务所成立于2023年底,据其组织者介绍,该社群主要聚焦在重聚离散华语社群和公民社会的讨论空间,并传播在简体中文环境中被审查的内容。在其Instagram主页内颇具理想主义色彩的介绍中,大抵可以看出“擦星星事务所”得名的由来:“我们有人扶着梯子、有人往上爬,要爬过乌鸦老鹰,冲破云,因为总有人要去擦星星”。
擦星星事务所在组织活动的形式上和同议有许多相似性:既有社群内部闭门举行的文化类活动,也有街头抗议的直接行动。用其社交媒体账号的自我介绍来说,就是同时能照顾到“扶梯子的人”和“往上爬的人”这两类不同的社运参与需求。相比同议,擦星星事务所此前已经举办过政治题材的放映会:在2024年3月,擦星星事务所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香港事务组(HKAAB)一同举办了纪录片《幸彤在监狱》的放映会,声援被中港当局迫害的民主派人士。擦星星事务所也曾邀请今年前往台湾观摩总统大选的社群成员召开专题分享,讲述观选的心得体会,并在社群内举行模拟投票。擦星星事务所也会举办更激进的活动,例如参加了今年在三藩市的3月10日藏人社群抗暴游行示威活动,抗议中国当局对图博的殖民和文化灭绝政策。
擦星星事务所举办《乌鲁木齐中路》放映会的契机和同议也是类似的——白纸运动的集体记忆为这一类社群所共享,所以陈品霖被捕的消息迅速成为各个社群中堪称头版头条的公共事件,自然而然地就共同组织并参与了放映活动。用擦星星事务所成员Bix的话说,“擦星星想做的事情和这次活动的目的是高度重合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一来将这部纪录片更广泛地传播,因为历史应该被记录,真相应该被诉说……二来是为了给在地的大家创造重新连接、共同运动的空间,重聚离散的白纸社群,共同梳理回忆、疗愈集体创伤。”
放映会的组织过程对擦星星事务所而言都很顺利,活动的流程也和在南加的差不多:放映、影后讨论、为在押政治犯写明信片,结合本次活动的主题,书写并寄送明信片的对象是因为白纸运动而被中国当局逮捕并判刑的维吾尔人青年卡米莱-瓦伊提、亚夏尔(此二人都因为以普通抗议者的身份参与支持白纸运动而被中共当局以刑事罪名判决,这种即使在中国司法体系内也极其不相称的重罚的唯一解释就是种族动机)以及该纪录片的制片人、上海市民陈品霖。或许是因为各个社群在举办活动前已经进行线上交流和共同策划的缘故,活动流程剧目显示出很高的相似性,特别是几乎每一场活动都安排了为上述三人写明信片的环节。Bix介绍说,即使也许信件送达不到ta们手上,但也会让收到信件的看守所或监狱感到压力,(在对待ta们的时候)有所顾忌。
据另一位被称为chen的擦星星事务所成员介绍,在湾区的四场放映活动总共来了超过200人,基本符合社群的预期。在前期宣传上,擦星星事务所并不是没有担心,也不敢过于乐观,因为作为新成立的青年行动组织,本身社会影响力有限,加之海外华人尤其是来自中国的第一代移民很多以微信为主要使用的社交媒体,但类似的信息显然不可能在微信上传播。对此,擦星星事务所采取的策略是,在Instagram上买广告向华语年轻社群推广、去湾区华语学生的重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三藩市华埠贴实体广告等等。事实证明这些努力都没有白费。
同南加相比,湾区的这四场活动前来的人士在人口构成上也显示出很高的多样性,并且这种多样性和举办活动的地点有显著的联系。在三藩市华埠的场次,前来的人士包括天安门大屠杀亲历者、被坦克压断双腿的民运人士方政先生,以及许多在华埠生活、并非政治事务关心者和参与者的年长华人,而在伯克利的场次,显然就以学生为主。由于擦星星事务所在此前的活动中已经同和港人组织HKAAB有过合作,且HKAAB在本次活动中也帮忙宣传推广,许多以英语、粤语为母语的学生,以及台湾学生都来参加。在伯克利场次的影后讨论中,竟然可以以语言分组、设置出单独的英语讨论组和粤语讨论组。至于在毗邻硅谷的南湾场次,显然观众的主体是年轻的科技业工作者,也包括一对从中国来探亲的中年夫妇。据主办方讲,在同一场地此前举办的活动中,也有说中文的华人参与者好奇地询问主办方,什么是白纸运动,表示自己完全没听说过何为“白纸运动”也不曾知晓反封控抗争的情况。可惜的是那个人并没有留下来看电影。也正是因此,通过这类面向行动者社群也面向离散社群公众的活动,让公民抗争的记忆和精神不断传递,而不局限在关注政治的少部分行动者和学者的小圈子内,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活动结束后,擦星星事务所的组织方以自己曾经举办过的数个活动为例,特别强调了跨运动团结(cross-movemnt solidarity)的重要性。受访的这位成员说,社群举办的关于台湾大选的活动得到了台湾播客“不好意思请问一下”的支持和报导,社群成员们也和藏人伙伴一起走入西藏抗暴纪念日的游行洪流、甚至在中国总领馆前示威,而包括本次活动在内的历次电影放映活动都得到了HKAAB的鼎力支持——作为有多年运动经验的社运团体,HKAAB在提供场地人员、传授组织经验等方方面面都对擦星星事务所这样的新生华语社群在最困难的起步阶段给予了莫大的帮助。“Nobody is free, until everyone is free.”这位受访者如是说。
纽泽西 / 台湾社团的主办,跨议题的团结
大纽约地区作为海外华人抗争运动的大本营之一,自然不可能缺席本次全球放映活动。美国东海岸尤其是纽约和新英格兰地区的城市布局比西海岸更紧凑,人口密度也更高(纽约的人口密度大约是三藩市的1.5倍,是洛杉矶的3倍以上),也拥有更发达便捷的公共通勤系统,所以相比西海岸一个组织在多地举办放映、覆盖多个城市的社区的模式,在东海岸反而呈现出同一个都会区内就有超过一个组织在同一天举办放映活动的现象。例如在“热风”社群于纽约曼哈顿岛同一地点连办两场放映会的当日,毗邻纽约市的纽泽西罗格斯大学也举办了该纪录片的放映活动。但罗格斯大学的放映活动的特别之处在于,该活动是由台湾学生主办的,也是目前已知的唯二由非中国人社群主办的放映会之一(另一场也在东海岸的一所高校,是由维吾尔裔美国人青年社群主办的)。
主办这场活动的是罗格斯大学的台湾研究协会(Taiwan Studies Association, TSA)。该组织在罗格斯大学注册为研究生院下属的学术团体,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主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基于本土的视角探讨台湾的各种议题,也关注和台湾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域外议题,例如中国的白纸运动和香港的反送中运动等等。TSA主要成员都是关注台湾议题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博士生。该协会会长是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张咏瑛。咏瑛的研究主要关注个体的政治观点如何在和社群交互中被建构,她也是白纸运动的长期支持者,和纽约都会区的中国年轻活动人士群体有较多的往来,这也是为什么她第一时间就得知了陈品霖的被捕以及全球联合放映声援活动的企划。此次罗格斯大学的放映活动是由咏瑛和另一名毕业于该校、同样热心社会事务的港人校友共同提议举办的,此前咏瑛已经和这位港人校友共同在TSA举办过《时代革命》的公映活动。TSA不仅关注台湾议题,也非常注重和港人、藏人、维吾尔人以及亲民主中国社群的跨运动的团结。因此,当咏瑛提出播放《乌鲁木齐中路》的活动倡议时,TSA全体成员毫无异议地就一致全体通过了。“大家那么积极支持还是让我有点惊讶的,虽然我们之前办过香港的活动,但这是我们有史以来第一次办直接和中国有关的议题的活动。”咏瑛事后回忆道。毕竟,所谓的“中国认同”,“大中华叙事”常常被中共当局和国民党彼此配合,用来在宣传领域消解台湾的主体性论述,在长期的认知作战下,不少本土派的台湾人对任何带有“中国”的标签或多或少会有本能的反感。咏瑛自述自己也不例外,尤其是她也曾经在2019年支持反送中运动的现场遭遇过“小粉红”的恐吓,一度和几乎所有政治光谱的中国社群保持距离。直到2022年的白纸运动后情况发生改变,当她见到中国人同样毅然决然地走上街头,共同挑战那个不义的政权,这层精神的隔阂在咏瑛心中很快也就被打破了。
罗格斯大学TSA在2024年4月6日于校内举办了《乌鲁木齐中路》的放映会,前来的观众既有罗格斯大学的学生,也有纽约和纽泽西地区台湾侨民社区的一些年长者——TSA虽然是基于高校的学术研究社团,但其文化活动也一直致力于对周围台湾侨民社群的辐射,这也是对企图吞并台湾的中国在海外亚裔社区进行跨国渗透、打压台湾主体性的一种基于日常的抵抗。在影后讨论中,基于台湾视角的讨论依然在不同的世代之间显出些许的差异。据咏瑛观察,老一代台湾侨民对中国、香港等地近年来急剧恶化的政治环境以及由之催生出的抵抗运动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并未跟进具体的细节,对很多事实性的认知也存在偏差,但这并不妨碍ta们出于认同民主自由价值观的基本立场而对中国人、香港人的抗争运动表达声援和支持。例如一位台湾阿伯在讨论环节表达了他朴实的困惑。他说,乌鲁木齐中路中所含有乌鲁木齐是“新疆”(东突厥斯坦)的一座城市,而本次活动也邀请了协作者之一的那位香港校友来分享他在2022年纽约亲眼见证的白纸运动,但活动似乎又是在TSA的框架下举办,所以他不明白,这些抗议到底主要是在中国,还是香港,还是在东突厥斯坦呢?
咏瑛耐心地解答了他的困惑后,这位并非政治事务积极参与者的阿伯连连翘起大拇指,夸赞中国人的勇气。而对于视野更国际化、出生在解严之后因而在政治活动上更活跃的年轻世代来说,更多的比较视角会被引入讨论空间。例如许多与会的台湾年轻人讨论了运动的异质性,比如把中国人的白纸运动和台湾人因为洪仲丘事件而引发的对军中人权提出关注的白衫军运动之间进行对比观察。
虽然这场活动在TSA框架下举办,但是据咏瑛观察,也有至少7名,可能超过10名的中国人前来参加。咏瑛做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这些人来时都戴着口罩,并且在入场登记核实报名信息时有些人所讲的国语呈现出中国口音。这些人从外貌看可能都是大学生。虽然全场讨论中,中国与会者都没有发言,但中国学生前来参加台湾研究社团的活动这本身就已经让主办方非常欣喜了。对于戴口罩、不太发言等情况,咏瑛从善意的角度出发,表示完全理解当下中共在海外长臂审查、跨国镇压对亲民主社群造成的内化恐惧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审查和信任感缺失,但另一方面,正是如此,跨运动的各个社群才更需要彼此联结、彼此支援、在不断探索身份多重性和议题交叉性的基础上,在团结中消解政治性的恐惧、创伤和无力感,在与极权的对抗中重建自己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温哥华 / 继续拥抱、前行、点亮星火
视角穿过国境线,来到加拿大温哥华。这座气候温和宜居的城市也在4月6日迎来了《乌鲁木齐中路》纪录片的放映活动。温哥华的放映由Unicome组织筹办。其社交媒体账号简介这样写道,“Unicome是一个基于温哥华的酷儿女权社群,全球首家酷儿女权开放麦,旨在通过脱口秀等形式,共建一个由酷儿女权主导,并对更多被边缘化社群友好包容和反审查的空间”。虽然相比之前介绍过的“同议”和“擦星星事务所”,Unicome在某些视角下显得并不那么“政治化”,但主理人之一泡芙显然并不认同此说。在泡芙看来,Unicome是一个高度政治性的、具有抵抗意味的社群。“我们认为,通过建立社群、缔造联结、彼此支持,在脱口秀、放映会、艺术创作、举办在温哥华的线下米兔展等活动中来抵抗父权、抵抗种族偏见、抵抗资本主义逻辑对人的异化,这同样是具有高度的政治层面的价值的。反对父权、反对殖民并不比所谓建立民主更加次要。”
在此前,Unicome举办过酷儿女权开放麦、纪念白纸运动一周年纪念品设计、组成酷儿方阵参加温哥华唐人街春节游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主题集中在以性别视角去反思各种社会议题的交叉性。组织者和参与者们共同身体力行地为自身赋权、在日常中解构被内化的父权规训、并在此过程中建立彼此的联结和信任。Unicome也非常注重和当地社区的交互:由于该社群举办活动的场所建立在原住民被白人剥夺了的土地上,每次举办活动之前主办方都会朗读Land Acknowledgment,来强调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系统对原住民的亏欠,以及对原住民社区对文化多元性所作贡献的感激。
泡芙在受访时多次提到“联结”的重要性。她说,白纸运动时大家共同的声援和行动帮助很多在海外离散的华人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政治抑郁和孤立无援感,而白纸运动大潮退去后,如何抵抗这种原子化状态的重归,如何在运动浪潮过后继续在日常生活中维持彼此建立的联结,是Unicome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也是激励这个社群不断采取行动的很大动力来源。
泡芙说,因为大家对白纸运动及其遗产始终保持关注,尤其注重在后白纸时代维系白纸运动的遗产,因此当陈品霖因制作纪录片而被捕的消息传出,大家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很快加入了《乌鲁木齐中路》全球联合放映的行动中去。Unicome对此活动的宣传海报中写了“见证 铭记 声援”六个大字。对此,泡芙解释道,社群中很多伙伴都有在海外参与白纸运动的经历,迫切渴望让这些宝贵的记忆不要在时间的流逝中烟消云散;同时面对中国境内越发逼仄的政治环境,生活在海外的大家又常常有一种不在场的愧疚、一种幸存者的愧疚,因此也希望通过表达支持和声援的声音,让自己即使不“在场”也不放弃关注、不自外于抗争运动之外。
和此前介绍过的洛杉矶、三藩市、纽泽西的情况类似,温哥华的放映会前来观影者的人数也同样超出主办方的预期,甚至在活动结束后主办方收到不少要求加场的反馈。这也许暗示着这样一个事实:无论中国政府的宣传机器以及某些自诩“理客中”的机会主义者怎么渲染“白纸运动只是极少数人的自我感动”,白纸运动的遗产至少之于海外华人离散社区的影响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深厚。前来观影的人的族裔构成也非常多元化:既有中国留学生和新移民,也有来自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区或者出生在加拿大本土但仍旧关心中国议题的亚裔人士甚至非亚裔人士,亦有刚刚从中国“润”出的政治难民。
在放映活动后的讨论中,有许多感人的分享。有不少观影活动参加者都是白纸运动时期在中国的亲历者。正如这部纪录片的许多镜头和素材来自陈品霖直接在白纸运动现场的拍摄一样,许多映后讨论的发言分享也来自亲历者在现场的见证。有人说着说着就哭了,有人时隔一年多谈及此事至今情绪激烈,也有人虽然不发言,但对每一段发言都仔细倾听并给以鼓励的掌声。在影片播放到中国的抗议者在乌鲁木齐中路喊出各种不被极权国家机器所允许的政治口号时,不少观众也受到鼓舞、在现场一同喊出同样的口号。如此活动既是分享讨论,也是一场针对政治抑郁和集体创伤的身心疗愈。泡芙回忆起这样一个特别感人的情节:《乌鲁木齐中路》中有这样的镜头,抗议者质问警察,“能否给我一个拥抱”,而被中国当局规训的警察连面对这样的一个无害的非暴力请求都吓得退避三舍,唯恐被认为对抗议者有一丝一毫的同情。随后路人们当着警察的面彼此拥抱、在彼此鼓舞里建立抗争中的团结。受到这个情节的启发,在讨论环节中,有发言者说,我们能给彼此一个拥抱吗?随后,大家彼此紧紧拥抱,好久才分开。
银幕内外,大家都在彼此拥抱中建立和见证彼此的愤怒、泪水、勇气、抗争、鼓励、牺牲和爱。在2022年11月的乌鲁木齐中路,抗议者们彼此拥抱所对抗的是有形的警察暴力和乱抓滥捕;而在如今,散落天涯的我们,彼此拥抱所对抗的是无形的政治抑郁、原子化状态、父权规训、殖民压迫、跨国镇压以及上述所有带来的无力和污名。这两种抗争都同样在揭示着父权和极权的共谋未曾停止的事实。正因如此,我们需要继续拥抱,继续前行,继续点亮乌鲁木齐中路的星火。
上述介绍的四场放映活动,只是目前有公开信息的27场放映的冰山一角。除此之外,据各种渠道了解,还有许多未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信息、只对特定社群内部开放的地下放映。许多令人欣喜的亮点也频现:越来越多的新社群涌现出,甚至不少是为了举办这一次放映活动而专门成立的新组织,也蔓延到了传统意义上鲜有华人抗争运动的地区,例如科罗拉多——在纽约、洛杉矶、三藩市以外的华人社区规模不那么大的地区,即使是这样只有数人的小社群,也足以在一整座城市点亮海外中国离散社群抗争运动的火炬;活动的组织方也非常多元,很多是关注女权酷儿议题、亚裔美国人议题等有别于传统“民运”话语的许多社群共同参与:例如在温哥华地区的放映活动就由当地的华人女权酷儿社群Unicome组织,例如在纽约州伊萨卡和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放映活动都邀请了关注大中华圈议题的亚裔美国人社群共同协作。
白纸运动虽然潮水退去,但炽热的星火并未熄灭,而是散枝开叶、落地生根,在离散中寻求联结,在日常中延续抗争。当中国当局对铁链女事件、贵州大巴车事件、四通桥抗议事件的相关公共讨论施以严厉封杀,这些记忆就伴随着民愤在审查的缝隙中流动,最终汇入持续运动的洪流;当中国政府掩耳盗铃式地拆毁乌鲁木齐中路的路牌、抓捕当时的参与者、将跨国镇压的恐惧散播到海外离散社群,这只能让离散中的满天星有更强的动力重新聚成一团火。从此,凡是带着乌中路抗争记忆发光发热的社群在哪里,ta的足下便都是乌鲁木齐中路。无论是在大洋的此岸或是彼岸,无论是处在运动的高潮或是低谷,烛光不灭,处处乌中。◼︎